千手千眼观音院

便捷导航

当前位置 讲经说法信息详细
讲经说法
来源:本站 作者:明仰法师 点击数:

开示.jpg

用息道观念佛


我们大家来的人也不少,今天我们要吃个小锅饭,大家要注意,我今天讲一个最重要的问题,什么重要问题呢?

大家都在念佛,我今天讲用息道观念佛。用息道观念佛,念一句顶一万句,你说重要不重要呢?现在好些求数量,一天念十万佛。我说我们大家真要掌握了息道观念佛,真正是念一句顶一万句,那么念十句就是十万,念百句就是百万,这是真实的,我不是鼓励大家。

因为用息道观念佛,马上就是一心不乱;用息道观念佛,就是真正的“有禅有净土,犹如戴角虎”;用息道观念佛,真正能够体现“是心是佛,是心”。所以念一句就跟实相的阿弥陀佛相应,相应是不是念一句等于一万句呢?这个根本道理大家要清楚,所以念佛不是数量问题,而是质量问题。

我们前一段都讲的是息道观,让大家先掌握息道观,那么在掌握息道观的基础上加上念佛,就是真正的相应,一念相应一念佛,这就是“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”。所以“一念相应一念佛”,是不是念一句等于念一万句呢?或者念一句等于念无量句,因为念佛就是要相应。

念佛就是要一心不乱。阿弥陀佛说,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乱,其人临命终时,我及圣众来迎接你。所以我们念佛就是一心不乱,达不到一心不乱,不是真正的念佛。那么,以息道观念佛,马上就是一心不乱,你来体会。

现在我们一点一点的来体会,如果你已经掌握了息道观,那么你就在呼吸上面有所改变,那就是用逆呼吸来实现息道观,这一点,大家要掌握的。如果息道观的这个关没过,加念佛,仍然效果不能够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。

现在大家来体会,如果你静下来,不管在哪里,只要静下来,静下来你就开始进入息道观。

比如你轻轻的合上眼,那么你这个时候舌顶上颚,这个是自然的,你轻轻的合上眼,嘴轻轻的闭上,你自然就产生了舌头跟上颚接触了,不是有意的。大家可以现在试,你现在全身放松,眼睛轻轻的闭上,嘴也轻轻的闭上,你这个时候是不是舌头跟上颚接触了,接触了没有?不用你有意的做,这个舌上颚是无意的,自然的。

只要你放松,眼睛轻轻闭上,不闭也行,嘴轻轻地合上,嘴轻轻地合上这是关键,你的舌头自然就向上,跟上颚接触了,体会到了没有?用不着你有意舌顶上颚,那就错误了,你有意把舌头翘起来,翘到上面,那是紧张,那不是放松,那是有相,并不是无相。我们修行是一种自然的状态,所以首先你进入自然的状态,轻轻地合上嘴,舌顶上颚。这一点大家掌握了没有,不要有意的去顶。

在这个时候,你轻轻地入息,当然逆呼吸最好。你这个时候轻轻地吸气,逆呼吸,肚子向里不是向外。轻轻地往下吸,先把入息掌握了,你憋不住的时候你就出来。你轻轻地往下吸气,这个时候当然舌顶上颚啦,他自然就是舌顶上颚的状态。再来吸,轻轻地、轻轻地,能吸到什么程度,算什么程度。

你现在轻轻地吸气,入息。你现在是不是一心不乱?你能想别的吗?你只顾的吸气,是不是?你真要掌握了,你什么也不会想,你就是舌顶上颚,轻轻地吸气,这是不是一心不乱?你别的你做不到的。你现在是全力以赴舌顶上颚,全身进入入息的状态,体会到了没有啊?体会到了没有啊?

这个时候不念佛是一心不乱,因为我们念佛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。你现在不念佛,一心不乱,就是净,净就是禅定。所以入息的过程中,舌顶上颚就是禅定,是不是禅定呢?也是佛门的一心不乱。所以你就体会到一心不乱就是禅的定,禅的定就是一心不乱,是不是?体会到没有?所以这个时候入息本身就是禅净双修。

“有禅有净土,犹如戴角虎”,你这个时候完全进入了一心不乱的状态,是不是这样?体会到没有?这是入息。入息,你能入多少算多少,这个长短是你平时修练的结果,不要勉强。能吸多少算多少,不要使劲,因为这个是一个功夫问题,使劲就产生了妄想了,就离开一心不乱了,所以自然的状态。

再来吸,现在你吸不动了,要往出呼,出息了。那么出息的时候念:南-无-阿-弥-陀-佛-,心里念,一个字一个字的念,不求快,求清楚,求明白。要念六字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慢慢地、慢慢地、一个字一个字的念,配合着出息,在出息的过程中念南无阿弥陀佛,明白没有?

那么现在再来从头起,从入息你要出息了,念:南-无-阿-弥-陀-佛-。这六个字都是在出息的过程中念的。明白吗?

那么现在从头来,从入息到出息念阿弥陀佛。入息,舌顶上颚,出息的时候自然舌就下来了,不要顶了。那么出息的时候也可以鼻子里出,也可以嘴里出,这就看你自己掌握的程度。当你入息,入到一定的程度,那么出息,自然把舌头就下来了,嘴呢也可以轻轻的张开,让气慢慢地出来,出的过程中就念:南-无-阿-弥-陀-佛-。

再来体会入息出息-无-阿-弥-陀-佛-。这个“佛”字就落在你出息最终那个地方。到了最终的那个地方,你这个时候把气出尽了,必然就停顿了,停顿的长短,那个人情况不同,这叫停息。所以在“佛”字的地方就进入停息,能停多少算多少。大家再来入息到出息,念阿弥陀佛,轻轻地,心里头必须明明白白的,清清楚楚地。来入息,出息:阿-弥-陀-佛-,这时候进入停息了,现在你掌握了吗?出息念阿弥陀佛,你学会了没有啊?你掌握了没有啊?

当然这个要熟练,这个过程就要加一个东西。所谓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出息的过程中念佛,你必须是耳根圆通来念。耳根闻性听着你念南-无-阿-弥-陀-佛-。再来加上这一步,所以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是指的耳根的闻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明白吗?大家来,入息,出息,念佛,耳根的闻性听着,一个字一个字从耳根闻性听着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南-无-阿-弥-陀-佛-。

这就说你出息的时候不止要念,而且是要耳根闻性的“闻”,耳根闻性的“闻”阿弥陀佛,就是实相念佛,耳根的闻性是佛。大家听了《楞严经》知道,耳根的闻性是不是佛呢?反闻闻自性的佛呢?耳根的闻性听着你念佛,你在念佛,你的耳根闻性又听着你念佛,是不是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?是不是你的佛性跟念的阿弥陀佛的佛在一起了,能体会吗?是不在一起了?

耳根闻性是佛性,你念佛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你念的佛就是耳根闻性的佛,耳根闻性听的佛就是你念的佛,比如阿弥陀佛。这是不是我的心跟阿弥陀佛合一了?是不是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呢?是不是?你看这高级不高级呢?

那既然我念的这句佛跟阿弥陀佛的佛性、耳根闻性合一了,你说念一句是一万句呢?还是念一句等于无量句呢?不是一万吧?可以达到无量句,跟佛合一了,这才叫真念佛。

这就叫禅净双修,我们寺院是禅净双修的道场,就用《楞严经》告诉我们最高的法门,用耳根闻性念佛,进入息道观这个根本的方法来念佛,这就是我、耳根闻性、念耳根闻性阿弥陀佛,所以当下就是我跟佛、我的佛性跟阿弥陀佛的法身合一,这就叫一心不乱,这就叫“是心念佛,是心作佛”,这就是真正的念佛。

这个时候你忘掉了一切。因为你要入息,忘掉一切了没有?你出息念南无阿弥陀佛,忘掉一切了没有。你这个时候什么妄想打不起来,就进入全身心的念佛,这就是我们讲的最高的念佛,叫做“将此心奉尘刹,是则名为报佛恩”。所以你念这么一句就顶念一万句,你念一句跟阿弥陀佛合一,就是将心奉尘刹,因为这个时候你真正忘掉自己了,跟佛合为一体了,所以这就是报佛恩。

用这个念佛,我们不但能往生,而且是上品往生,明白吗?所以这个大家慢慢的练,今天给大家吃的是小锅饭,因为天气特殊,你看我们讲的时候雨又小了,这都是感应。我们掌握这个方法,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的方法就叫禅净双修,就叫实相念佛念佛有持名念佛、有观想念佛、有实相念佛,实相念佛是最高级的念佛,当下就跟佛相应,你看我们是不当下跟佛相应呢?能体会到吗?    

这个时候你能打妄想吗?你现在你给我打打妄想,你入息的时候你打妄想吗?你出息的时候你一字一字的念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,而且耳根来听,耳根来念,完了落实到佛字来停息,停息以后你接着再来念。你哪有打妄想的时间?叫你打妄想,你打不起来。整个让佛这个实相,就是我们的耳根闻性,跟阿弥陀佛的法身,整个占据了我们的身心,把我们的身心全部包容进来了,明白吗?这是最高级的念佛。所以今天给大家吃小锅饭,愿大家能够真正掌握这个方法。好,我就讲这么多,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说一说。

这个念佛要多练,不要着急,不要讲数量,就讲质量,念一句顶一万句,这是真的。那个讲数量,念完一万句也顶不了一句。因为你是带着妄想来念的。我要念三万,我要往生,我不管你,绝对合一不了,念过程中就是妄想,念的过程就是我,念我的,不是念阿弥陀佛的,念愣四高的,念二福女的,是不这样?我们这种念,早把愣四高也忘了,二福女也忘了,完全是佛的境界,所以念一句顶一万句。

答疑解惑:

大家哪个地方不明白你问,好像你们都明白了是吧?

弟子:师父,用这个方法念一遍就是相当于无量遍,那是不是咱们一天三千遍,念一遍就可以顶了?

师父:你别想这个,你一想这个就加了妄想了,刚才我告诉你了,你念的时候没有妄想。

弟子:但是咱们如果念三千遍,按这个方法念了,用很长时间。

师父:你不要想那个三千遍,你就走的、坐的按这个方法念,不要想念了多少。坐的那儿也是按这个方法来念,躺的那儿也是用这个方法来念,行住坐卧都用这个方法念。你不想我今天念了多少,这里是要求你念的合格、念的如法、念的真实。这里没有告诉你念数量你已经习惯数量了。

弟子:不是,师父您定的课是三千遍。

师父:我让你从那三千跨出来,那最初必然要用数量来限制就像小孩写字一样,你今天必须写三千个字,当你把这字写会了以后,我就不让你写这三千,你把字写好现在是让你把字写好让你念三千遍让你会写这个字,那是最初,现在是真正让你写好字,当书法家这个过程。

弟子:升了一级。

师父:对,一开始不可能一下接受这个息道观,也不可能用我们刚才说的这个,用耳根闻性来合一的念佛。所以这个是综合性的,综合性的把许多东西都合在一起了,你来掌握。当然这个难度很大,我们慢慢的进入,真正能够达到念一句顶一万句的这个状态。

弟子师父好,弟子有一个问题,为什么是出息来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这个有什么密义呢?

师父:因为吸气的时候我们吸气很自然的状态,容易进入一心不乱,那么出息的时候容易走思。你不信,大家出息的时候就放松了,哎呀,天气多好呢!哎呀,你这长的这漂亮!是不是?都是在出气的时候打妄想。不能说吸气的时候,漂亮!哎呀,你这么丑呢!不行吧?吸气的时候就不可能打妄想,不允许,所以让你吸气不要念。你出气呢,打妄想,所以让你念阿弥陀佛。你看这个很科学吧?

弟子:感恩师父慈悲开示,就是我们作为在家人您这个息道观,我们在外头生活、工作中应该如何去结合?比如和别人聊天的时候。

师父:那你走的路上都可以息道观呐。你掌握了息道观以后,你聊天的时候你都是逆呼吸,这是个长期的结果,可以说是你一辈子的结果。因为你顺呼吸,已经是无始以来的了,现在转成逆呼吸,你需要有个过程。你现在跟人说话的时候顺呼吸吧?不考虑吧?哎呀,我现在呼吸呀,我不能跟你说话了,呼吸完再跟你说话。当你习惯逆呼吸成为自然的状态,什么都不影响

现在你一开始要有意进入逆呼吸,那这当然是强制性的,那么整个过程中你要逐渐进入自然的状态,所以好好练,学佛没那么简单,真正的佛法,我现在讲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,你念阿弥陀佛,小孩儿也可以念吧?比如你儿子。有的居士跟我说“师父呀,我那个孩子可聪明了,一叫他念阿弥陀佛,就念阿弥陀佛”,那是真正的念吗?

现在我教你是真正的念,你说这个真正的念佛容易不容易?容易不容易?还是我来教你呢?我得一点儿一点儿的教你,除了我以外你,给我找第二个人这么教你。既然没人教,那么老人、小孩儿都是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哎呀,一千了,还差点儿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哎呀,中午还吃豆腐呢,你快出去买豆腐去。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是不都这样呢?这就是现在所有人的念佛,他就真正进入不了一心不乱。你说这能进入一心不乱?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一边儿念,一边儿胡思乱想。那就不是真正的念佛。你不用说念一万、念十万念百万你也没用,因为你是打着妄想来念,跟佛合一不了。

真正的念佛不容易,就是我现在给你们吃的小锅饭。明白这个道理以后,既 掌握了息道观,又掌握了耳根圆通法门,两个合一产生的结果,这里面缺哪个不行,你不会息道观,你念佛进不去;你不会耳根圆通法门,你念佛就是打妄想,你进入不了以佛性、以佛心念我、我佛,都是佛合一的状态。

弟子:师父,咱们出息的时候念阿弥陀佛,如果变成大悲咒。

师父:都行,一样的。

弟子:大悲咒那么长,那一口气咋能接下来呢。

师父:那看你的功夫了,到了停息的时候,当然是无限长的,那你功夫不到么。所以这里面都有个功夫问题,可以体会的。佛法、佛学是一个无止境的东西,你比方我们现在念佛。大家追求数量的这个念佛,到我们现在这个实相念佛,这是个大的跨越,那么就是实相念佛,你现在初学,到了高境界的念佛,这个跨越度很大,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掌握的。

这我还要后面加东西的,后面加的东西都跟这个有关系,这都是一体。现在我不能讲的太多,今天老天爷,你看停了没有。佛菩萨让我给大家吃小锅饭,我并不想今天就讲这个问题,因为不到时候,因为据我了解,你现在连息道观都没掌握了。这里面哪个已经掌握了?掌握了没有?是呀,你没有掌握了。

弟子:师父,我想往深吸,吐的时候我就觉的累,我坐不了四十分钟,半个小时,慢慢地我就轻松点儿了,是不是不要太执著了。

师父:对,一点儿一点儿的。不要进入这个疲劳状态、不要进入紧张状态、不要进入自我绑架的状态,轻松的学佛才行。你掌握这个方法以后,饭是一口口的吃,修道还是一点一点的进,一口想吃个大胖子,那不就麻烦了?你现在一口、一下就想掌握这个实相念佛,不可能。你要强迫自己那么适得其反,你进入相了。你追求数量,追求相,就是我执,适得其反。

所以大家明白这个方法以后每天要练。最起码你坐得那里,拿上十分钟来用我刚才讲的这个方法念。你如果这样定下来,你很快就进入一种感受,佛教的修行是一种觉受,觉是明白,受是感受,现在你明白了,是让你通过修行来受,来感受,哎呀,真好。就像吃饭以后,哎呀扒肉条真香!如果进入息道观跟耳根圆通法门的念佛,你每天最少坚持十分钟,二十分钟、一个小时逐渐延长,可以十分、十分、十分,不一定一次要坐多,你可以多次,但是你要通过多次来进入这种境界。你要光听一听,哎呀,师父讲的这个方法真是好,那没用,你要进入实际的。

大家顶着大雨来,都是些实干家那你就进入实干。我写了一辈子毛笔字,我从小喜欢写字,到现在没有哪个字写出来我自己满意。人家别人说还不错,师父写的字好,哎呀怎么怎么好,我没有哪一个字是我满意的。这就告诉你,什么事情都无止境,而且你越学越感觉到难,越学越感觉到难,因为你知道那个境界了,不是像二福女、愣四高,一下就哎呀,怎么怎么,如何如何。

我写了一辈子字,大家都看到了,我每天在写,我不是练,我累了就拿起来写,形成一种习惯。所以我的字也在不断的进步。学佛、修行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,不可以间断,不可以一下就吃一个大胖子,不可以就自我满足,哎呀,我学的不错了,你看师父告诉我这个方法,我已经掌握了。愣四高到二福女去吹牛去了,哎呀,我成佛呀,我快成佛呀,不可以这样的。你永远感觉到不满足,因为真正息道观深度是很高的,息道观的根本终结点是停息,不呼吸了,你看这境界多高呢你现在停息能多长一点时间呢

耳根圆通法门的境界,我们读《楞严经》讲了,“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”, “入三摩地”是耳根圆通的根本终点。“闻所闻尽”,我们现在用耳根来闻这句佛号,最后就这一步是达到闻也不闻了,不闻也闻了,不是闻而闻的状态,就说那个闻完全是没有我去闻,也没有我闻的个声音,没有我去念那个佛,也没有耳根去闻那个阿弥陀佛的佛号,那么这个时候进入闻跟闻都尽了,闻而不闻,不闻而闻的一个自然状态,这还是最初的。“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,尽闻不住,觉所觉空,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,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,忽然超越世出世间……”,整个这个过程你看多长呢。

我们现在连闻所闻尽都很难进入,我们掌握这个方法,就能够进入闻所闻尽了,像他们现在社会上这种念佛方法,念万辈子也进入不了闻所闻尽。他就没希望,我们有希望,但是这个道路是很艰难的,很长的,得你下功夫,这是成佛的道路。你看,我们现在讲的完全是《楞严经》讲的,观音菩萨成佛的路,十方诸佛成佛的路,所以我们现在念佛的方法,就是真正的成佛的念佛法门,你的认知力提高了,你得下功夫,不下功夫不行。

所以一开始,你说你用数量来哄自己也行,看那个计数器,哎呀,今天念了一万,愣四高我今天念了一万,这样自我安慰,这是初级阶段也可以。但是大家都是老居士了,出家人也多少年了,你必须进入这种实相、真实的念佛状态,明白吗?不然,你一辈子不会有结果,像现在社会上这个学佛的状态,受歪的东西的影响,完全在数量上下功夫,不会有好的结果。

弟子阿弥陀佛,顶礼师父,请问师父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念佛,和咱们平时数息不控制呼吸)、随息随着呼吸,有什么区别?师父:你说有什么区别?那区别大了,一个已经进入了真实,一个没有进去,这个差别大了,你进入真实你马上就会得到结果,你没有进入真实,你永远达不到结果。

弟子:随息妄念特别多,老有妄念插进来。

师父:那你用这个方法念,妄念就小了,你用另外的方法念,妄念你永远有。你用这个方法,你妄念就起不来,没有机会起来。想想二福女也没时间,想想愣四高也来不及,是不是这样?因为呼吸控制着你,佛号控制着你,是不是?所以这种念佛呢,真正就是《楞严经》给我们讲的这套修行方法。

弟子阿弥陀佛,师父,我按您那个方法,就是舌顶上颚静下来念的时候,这头顶老是胀的,这个有问题吗?

师父:没关系,你里面那个毒气往出跑,那没关系好事,在这过程中,消业很快。

仰法师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禅茶开示

2025年7月23日

整理 | 耀居士

   | 耀居士

   | 耀古居士

结尾图片最新版.jpg

【 收藏本页 】 【 打印文件 】 【 关闭窗口 】